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08月30日
關於強制儲蓄,上一篇文章【銀行跟保險哪個帳戶更能幫助你存到錢?】講到可以買儲蓄保單作為強迫自己存錢的工具,有粉絲問到難道就沒有強制定投的基金產品? OK,好問題,還真的有這樣的平臺工具。
從1822年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創立第一個共同基金開始,接著從歐洲發展到美國,經過百年以上的演化進步,直到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時,因為股市崩盤大跌,投資公司經營不善,致使美國的共同基金幾乎付之一炬。
因此在1934年與1940年,美國政府機關分別訂定「聯邦證券管理法案」及「投資公司法案」,制訂完整的法律規範,其中包括共同基金為單獨運作之個體,與基金公司的財務無關;基金必須財務公開,提供績效報告與詳細資料給主管機關與投資大眾;基金必須設立董事會,且需有一定比例的外部人士來擔任董監事等等諸多規定,奠定共同基金發展的良好基礎,基金業務開始蓬勃發展、甚至一飛沖天。
保險公司的挑戰與傳統保單的困境
愈來愈多人投資基金,甚至在股市行情好的時候把保單拿去貸款或是解約,把錢拿去買基金,讓保險公司裏的資金大量流失。
傳統的保單架構會有一個「預定利率」,這是保險公司給客戶的最低收益承諾,另精算師也需要這個數字來估算合理的保費,當市場利率不斷走低時,保險公司也會跟著調低保單的預定利率,每調降一碼的預定利率,保費就會上漲10%~20%,舊保單的停售會帶動搶購熱潮,但是幾輪的停售潮之後,保費實在漲得太高,民眾開始消極面對,保費漲也無所謂、反正客戶不買。
保險公司早期賣出高預定利率的保單,在市場利率不斷走低之後,變成保險公司沉重的負擔,早期賣得愈好的公司,現在壓力愈大,甚至可能要發生經營危機,那時還會出現保險公司讓業務人員鼓勵客戶將早期高預定利率保單解約的怪現象。
保險公司加入基金業務戰局
終於有一天保險公司想通了,與其讓客戶把錢取出拿去跟基金公司買基金,不如想個辦法就讓客戶在保險公司裏買基金,把基金投資跟保單架構結合在一起,保單收益來自於保單連結的基金投資組合,賺錢或是賠錢都是客戶的錢,保險公司不必承擔利率以及股市漲跌的風險,於是投資連結型保單出現了。
最早的是荷蘭在1956年,然後是英國、加拿大1961年,美國1976年,日本1986年、新加坡1992年,我國則是在1999年開始由平安保險推出第1張投資型保單。
國外盛行的Saving Plan 強制儲蓄計畫源自於投資連結保單
投資型保單問世之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類型,至少包括有
● 變額壽險
● 萬能壽險
● 變額萬能壽險
● 指數年金
● 變額年金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這張投資型保單裏面的保障與投資的架構跟成份有所不同,從最早期偏重保障逐步走向偏重投資,發展到後期甚至只保留保單的架構,也就是說有投保人、被保險人與受益人等,然而保障的成分幾乎為零,意思就是萬一被保險人死亡時,保單的理賠金是當時基金投資組合淨值的101%,也就是只有1%的保障成份,客戶投進去的錢100%拿去做投資,這1%的額外保障是保險公司特別附贈的。
早前香港保險也有上面所講的101保單,但在2014年12月31日之後因為保險監管的要求,所有101保單停售,目前只有105保單(即死亡理賠是投資帳戶淨值的105%)。
特別把這種101保單又叫做Saving Plan儲蓄計畫,以有效區別其他的投資型保單。
下一篇文章再來談Saving Plan儲蓄計畫有什麼樣的優劣勢,什麼樣的人適合用這個工具做財務規劃。
有關存錢,投資理財的工具及方法,歡迎到FIRE運動臉書社團交流。